一六中文网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36章 魏延之死

第36章 魏延之死

作者:冷泡茶加冰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一六中文网 www.16zw.com,最快更新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小小的公安县偏厅俱寂无言。

    即使冷静如关羽也十分羡慕。

    敬其人,而非敬其神。

    久读春秋晓喻大义的关羽是能品得出其中差别的。

    后世奉关羽为神,但仍将孔明作人。

    神无喜怒悲苦,人有欢憎离合。

    拜神灵惟求万千事保佑,拜先贤只诉千秋兴亡事。

    关羽想了一下,只觉得成了神仙之后自己恐怕要与孔明完全反过来。

    神灵帝君关羽每日要面对无尽的求官求财,要前程保佑,求文章锦簇生花,甚至可能间或还会有几个重金求子的。

    而军师呢每日恐怕只需听听后辈的感谢,顺便再品品后辈带来的免费的五花八门的贡品。

    关羽由衷的羡慕起来。

    蒋琬倒是面无表情,毕竟早已知晓自己死讯。

    这还能说啥既然已经是孔明的左右手了,让孔明养生的时候带自己一个,很合理吧

    蒋琬选择直接躺平,白嫖军师的养生之法它不香吗

    马良同样羡慕,羡慕是因为他很难不去想,如果自己夷陵没死的话,这名单里会不会有自己的名字

    而且,街亭如果他马良应该能守住吧

    他马良可从来没有过“唱主角”这个想法。

    五丈原,丞相病逝之后消息不可避免的还是传递了出去。

    56岁的司马懿大喜苦候多月不就是为了等这个

    然后追击的司马懿就在斜道口遇到了鸣鼓反旗的姜维,司马懿大惊,认为自己掉到了诸葛村夫的陷阱里,急退。

    于是杨仪得以从容不迫的率军退回汉中,“死诸葛走生仲达”一时间也传为笑谈。

    司马懿在后来检查丞相留下的营地时,长叹,认为村夫乃天下奇才。

    丞相死了,但是之前被他按下去的暗雷才正要引爆。

    那便是直至现在迷雾还没有散尽的

    魏延之死。

    演义中说是魏延反叛,引兵压南郡,然后被杨仪所激,在军阵中大喊三声

    “谁敢杀我”

    后被小将马岱一刀枭首,当场毙命。

    张飞再次感觉到一丢丢不服气

    吓住司马懿的这也算是疑兵吧为何就俺张飞不能用而且

    “这司马懿也配称名将”张飞甚是不屑

    不就是一味死守嘛我上我也行

    “不会有将连防守都做不好吧”张飞搞不懂。

    刘备幽幽的将目光投了过来。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儿,刘备看向魏延,忽的想起马谡,欲言又止。

    魏延则是大急,当即跪伏在地

    “日月可鉴,魏延绝无叛心”

    “若魏延叛汉,则愿当场领死,绝无怨言”

    魏延心中也是颇为委屈,于是话说的便重了点。

    刘备只能上前将其拽起道

    “如此之言,文长切勿复言”

    关羽也觉得如此

    “文长知忠义,定不会如此”

    从史书角度来讲,魏延和杨仪两人,是属于典型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这两人非常非常的相似。丞相曾经叹息

    “惜仪之才干,凭魏延骁勇,恨二人不平,不忍偏废。”

    魏延的才能刚说过,阳溪大胜,爵位四连升。

    杨仪此人也颇有才干,刘备孔明都非常认可。

    魏延“性矜高”,杨仪“性狷狭”。

    说白了就是属于要自己当大爷,让别人当孙子的类型。

    甚至两人的履历也有一点相似

    两人同出关羽手下,杨仪最初是曹操方的主簿,襄樊之战前主动投奔关羽,相谈甚欢,被关羽写信引荐给了刘备。

    而且两人行事风格也跟关羽有点像

    夷陵之战前,杨仪与刘巴发生不和,刘巴当时是重臣,杨仪算以下犯上。

    五次北伐前,魏延与刘琰发生冲突,刘琰乃宗亲重臣,魏延也是以下犯上。

    这种性格的互相遇到后,发生矛盾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魏延因军功横行,当时所有人知道他性格,怕麻烦就“皆避之”,唯有杨仪不吃这套,于是两人就杠上了。

    北伐时靠着费祎当和事佬居中调和,上面还有丞相压着,俩人才能勉强共事。

    丞相死后,两人迅速势同水火。

    “二哥,原来都是你造的孽啊。”张飞幸灾乐祸。

    然后被关羽斜视了一眼迅速噤声。

    关羽抚须沉吟一番,还是主动道

    “文长须谨记,敬大夫爱士卒,如此方能持久。”

    “否则便如我襄樊之败,乃取祸之道也。”

    魏延认真记下,他现在身无寸功,自是骄矜不起来,对厅内所有人都极为恭勉。

    关羽摇头,还怕魏延不能用心,对马良道

    “还要劳烦季常,今日分逍遥津与襄樊之战两卷,交与文长阅览。”

    马良表示小事,魏延表示必将关将军教导谨记于心。

    张飞惹不起二哥,但是对于现在的魏延魏主簿还是能调戏一下的

    “文长,要不要也喊三声试试”

    魏延摇头,甚至感觉脖子上似乎有一道若有若无的凉气。

    魏延之死其实拆开来看其实就是丞相之死引发的一场政治动乱。

    就如周瑜死后江东豪族人心思动一样。

    三国志关于这部分的记载,每一处细节都在透露着问题。

    首先是临终会议,交代了让魏延断后,但是会议列席的人只有杨仪、费祎、姜维等。

    给魏延这个征西大将军兼丞相军师布置工作,但却不让这个地位极高的人列席,既不合理也不合适。

    而且魏延传记载的杨仪悄悄领大军撤退,把魏延孤零零扔那儿导致魏延大怒,显得既荒唐又可笑。

    其次是褒斜道好像突然成高速公路了。

    魏延传这段记载其实相当魔幻

    杨仪先跑路,然后魏延大怒,追上并且烧了栈道。

    杨仪紧随其后,魏延烧一段栈道他就修一段,紧紧跟随。

    过了栈道之后杨仪写了檄文控诉魏延谋反,信使从魏延大军中挤了过去,跑到成都送到了刘禅手里。

    这其中问题就太多了,首先魏延既然被命断后,那肯定就是后军。

    后军越过前军去争褒斜道,难道以为武功水对面的司马懿是死的

    而且褒斜道的栈道此前被赵云烧过一次了,当时赵云一把火逼得曹真退兵。

    和杨仪这边走边修栈道的本事比起来,曹真就变的仿佛在打假赛。

    而最终,在栈道被烧,魏延大军在前的情况下,杨仪的檄文能递到成都就很离谱了。

    所以魏延传的这个死因,很大概率并不靠谱。

    关于魏延之死,魏略里了另外一个说法

    丞相病逝前召魏延等人交代后事,魏延依军令行事,秘不发丧悄悄退军,直至褒口才发丧。

    杨仪见魏延掌权怕被魏延清算,于是诬陷魏延要降曹发动兵变。

    魏延不战军走,被杨仪军追而杀之。

    相较来说魏略其中杨仪诬告魏延降曹的说法,与魏延传记结尾的“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还能对照得上。

    基本可以认为杨仪确实有诬言魏延降魏。

    至于其他方面,魏略的真实性并不能保证,三国志的自相矛盾也说不通。

    因此只能推断是丞相逝世之后,位高的丞相司马魏延和权重的丞相长史杨仪,两人矛盾再也无法缓和,并很可能因为撤军时的具体权力节制问题,爆发了出来。

    最终结局是魏延身死被夷三族,杨仪也被驱离季汉权力中心,最终忧愤自杀。

    如今我们千年后已经很难深究其中真相,陈寿在三国志中做了比较合适的盖棺论断

    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换个方向想。”张飞对着关羽比了个大拇指

    “二哥培养的都是人才啊”

    关羽黑着脸不想说话。

    张飞倒是很快活,拍着魏延肩膀问道

    “文长,感想如何”

    魏延久久不言,最终道

    “既未有降曹之意,便好。”

    张飞哈哈大笑道

    “文长,我让大哥也给你写一幅字如何”

    “你说是制矜好呢还是制傲好呢”

    魏延说不出话,相较来说他现在还是太年轻了,张飞轻松调笑,他很难放得开。

    “翼德”刘备头疼的挥挥手让自己三弟正经点。

    “观光幕之言,文长骁勇,杨仪有才,然因性格而互不能容,殊为可惜。”

    孔明则是感叹中带着点庆幸

    还好,这魏延并不是如马谡一般言过其实。

    “文长有空当读廉颇蔺相如旧事。”

    孔明也就言尽于此了,毕竟他是空闲确实并不多,而且魏延也并非稚子,点到即止即可。

    魏延沉默应下,恭恭敬敬对着刘备孔明下拜,随即跪坐在自己位置上沉思,腰板挺得笔直。

    刘备或许是来了灵感,讨过来一张纸,挥笔将陈寿最终的评价写了下来,随即掷笔道

    “莫说文长,翼德”

    张飞吓得一个激灵,同样腰板挺得笔直“俺在”

    刘备将这一幅字塞到了张飞怀里

    “汝之旧祸,何尝不是招祸于身,取咎于己”

    “当时时自省”

    张飞抱着字帖,撇撇嘴拉长了声音道

    “弟弟省得。”

    武侯归天之后,陇右这片土地至此也传唱着他的传说。

    而数百年后的晚唐,有一位盛唐武士,他如武侯一般,虽未见过大唐盛世。

    但为了盛唐的复兴,同样剖肝沥胆,在陇右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千年之遗憾,忠武不输大汉武侯

    下一章内容应该都看得出来,写的会比较慢,见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