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中文网 > 大唐神道 > no、125 国魂【订阅在哪里?】

no、125 国魂【订阅在哪里?】

作者:自挂西南枝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一六中文网 www.16zw.com,最快更新大唐神道 !

    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傲骨,而对于唐朝这个封建时代的大国来说。帝王的决心正是引发国家民族荣誉感的最重要的一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李世民将这六句话二十二个字,刻在龙柱上立于宫门前。更是向着天下百姓许下的一个承诺。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个国家的帝王都能决心亲自御敌,为了江山社稷而死。那臣子们又该如何去做?那将军们又该如何去做?那天下百姓们又该如何去做?国家有难,士子争先!有敌来犯,军不畏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此一来,强唐虎须谁人敢捋?

    或许被黄俊明一闹,这大唐的历史上再无文成公主入藏。可这又有什么干系?难道堂堂大国,非要用女人维持江山稳固?难道堂堂大国,几万万民众非要卑躬屈膝从嘴角边剩下钱财,换来一时安宁?难道堂堂大国,几千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非要一点一点的交由外人之手,才换来片刻的苟延残喘?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有这个实力,维护自己的子民不受侵犯,不需钱财,不需女人。只是一句表态就已足够,自古以来的江山都是打下来的,一寸山河一寸血。自当寸土必争!

    李世民此举,可是让大唐民众挺直了腰杆,一国之君如此,百姓何求!官府强力又有何不妥!官府越强力,身为国家的子民,自然觉得安心。女子何须远嫁他方,国内寻一良夫,相夫教子便已足够。钱财何须送往他人,于国养兵御敌,于己车马相随。土地何须插上他人的旗帜,一犁一牛便可养一家人!

    李世民对工部的口谕,几经流传。传到了市井。举国欢庆!大唐经突厥这么一逼迫。正需要用一件大事来激发民众的信心,这六句话二十二个字,便已足够。甚至在这二十二个字的光芒下,渭水岸边的法事,也变得有些暗淡起来。天子有志。则国有魂。虽说突厥人的军队还未在唐人心中走远,可现在的唐人充满信心,有君如此,突厥有何惧之!

    士子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消息最为灵通的一份子,二十二字从宫中刚一传出,变引发了长安城众多士子的围观,叫好。儒家历代讲求忠君爱国,时常有大儒因为国家的软弱,国家的腐坏而痛心疾首。二十二个字一出。早有士子取过笔墨将其一笔一划的重重写下。贴身藏好。更有的直接举着手中抄拓好的二十二个字,满街狂奔。高声呼喊。往日里严肃的武侯,对此也是笑一笑。紧紧衣甲昂首阔步的巡视着长安的每一处街道,每一片里坊。

    这样的君主,怎能不让所有人为之昂首挺胸,这样的君主,怎能不让所有人弹冠相庆。这样的君主,必将是开创一代盛世的良君。要像汉朝。那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有如暮鼓晨钟一般,在华夏子民的心中,阵阵回响。几百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也渐渐地少被人提起。可而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更唤起了华夏子孙骨子里留有的那份骄傲。

    “梁伯,您慢点。小心脚下。”一个身穿武侯衣衫的中年男子对着手拄拐杖的老人说道。边说边顺着老人的脚步走了过去。似乎想要搀扶老人一般。唐朝的武侯,类似于今日的片警,几个人分管一处里坊。对于坊内的大多数人自然是熟悉的不能再熟。眼前这个唤作梁伯的老人,也是着坊内比较德高望重的老人了。只是人年岁大了,腿脚有些不利落。

    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坚定地走着,虽然不快但胜在厚重。可这步速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已经是相当的危险的了。老人见是武侯与自己搭话,脚步不停出声回道:“志德啊,老夫年岁大了。可这腿脚还是利落的紧。不用你扶我。”

    “这...梁伯,您这是要哪去啊?”那被称作志德的武侯。小心翼翼的虚搀着老人。嘴上询问道。这梁姓老头平日里也就是和一帮棋友下下棋,读读书,逗弄一下孙子。身为武侯的志德从未见过老头如此“稳健”“急迫”过。

    “志德,你可听说陛下要在宫门前立下六根龙柱?方才老夫那小孙子从私塾回来。说陛下圣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老夫活了八十二个年头了,历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朝头一次见到这么雄武的君主。老夫高兴啊!老夫要去宫门前给陛下下个跪,行个礼,喊那么一嗓子万岁1!咳咳!”老人一激动,竟然有些气喘的咳嗽。

    那叫做志德的武侯连忙轻手在老人的背后捋了捋。担心的说道:“梁伯,您慢点,我去喊几个小子来,扶着您去!呦,顾业!巧了,梁伯要去宫门。你要是有时间能否送上一送。”志德一扭头,正看到另一个坊里的青年向外走,顺嘴问道。

    “梁伯!”顾业对着老人行了一礼,开口说道:“正巧,小子也要去宫门给陛下磕个头。”

    梁伯听那叫做顾业的年轻人也要去宫门前给李世民磕头,心情大好。连忙拍着顾业的身体说道:“好!好!”说完还满含深意的看了志德一眼。仿佛是在怪他不和自己一同去。

    志德看了看自己身上的武侯制服,无奈的摇了摇头,他何尝不想去宫门?只是指责所在无法脱身罢了。

    这一幕,在长安城各个里坊中上演着,来自长安城不同地方的民众自发的组织起来,向宫门前走去,人越聚越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骄傲。而这正是因为黄俊明的一句话引发出的国魂,不屈不挠的大国之魂!

    ——————————————————————————————————————————————————————

    1:万岁一词原为在西周、春秋时,“万年无疆”的口语简化。汉高祖刘邦临朝时,“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只不过这是一种礼仪,而属于皇帝的“万岁”,始于汉武帝时。《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春正月,武帝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呼万岁者三”,是谁呼的?荀悦注曰:“万岁,山神称之也。”15年后,汉武帝又称自己“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连山神、山石都得喊他万岁,臣民岂能不呼?从此,帝座前“万岁”声不绝于耳,他人称之,即成谋逆、大不敬了。不过由汉到唐,万岁一词也常常用到太子,皇后,以及受人爱戴的臣子身上。专门用于皇帝一人其他人不能使用的时候是在宋朝。